最後更新時間: 2023-05-03
那讓我們在閱讀之前,先了解一下文章大綱:
- 腸病毒是什麼?
- 腸病毒傳染途徑:糞口、飛沫、接觸
- 腸病毒傳染的高峰期
- 常見腸病毒種類:腸病毒71型最危險
- 腸病毒症狀有哪些?發燒、水泡、喉嚨痛
- 腸病毒重症,年紀越小風險越高
- 腸病毒治療方式:多休息配合藥物治療
- 預防腸病毒的4大方法
- 新生兒預防腸病毒
腸病毒是什麼?
腸病毒(Enterovirus)其實並不是一種病毒,而是屬於小RNA病毒科,是一群病毒的總稱。腸病毒有幾十種,感染某一型腸病毒後會對這型腸病毒有抵抗力,但是在未來仍然可能感染其他型腸病毒。
腸病毒傳染途徑:糞口、飛沫、接觸
腸病毒傳染途徑
Icons made by Flat Icons from www.flaticon.com
腸病毒從發病的前幾天便具有傳染力,而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將達到最高峰。目前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腸胃道跟呼吸道,兩者大多是直接與患者的分泌物有直接的接觸。 家長需要別注意,當帶孩子外出遊玩或從公共場合回到家後,務必先洗手,以免將外頭的病毒帶入家中。而年幼的孩童喜歡咬弄玩具,所以經常消毒玩具也能有效預防腸病毒的傳染。 需要特別注意,在接觸病患皮膚上的腸病毒水泡及分泌物時,也可能感染腸病毒,因此除了要防止孩子抓破水泡,若是家中有人出現腸病毒水泡症狀,也應該避免接觸。以下是三個主要的腸病毒傳染途徑:
- 糞口傳染腸病毒:如廁後手部未徹底清潔乾淨,又觸碰嘴巴或食物
- 飛沫傳染腸病毒:口鼻分泌物、飛沫、咳嗽
- 接觸傳染腸病毒:皮膚潰瘍有傷口接觸到空氣中的腸病毒
腸病毒傳染的高峰期
腸病毒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中生長,台灣又位處亞熱帶,因此腸病毒在台灣的疫情通常在每年三月下旬開始出現,高峰期則落在五月底至六月,之後就會有慢慢降低的趨勢。然而隨著暑假的結束,九月份的開學又會掀起一波腸病毒的流行。 小朋友比較容易忽略勤洗手的重要性,若在抵抗力低弱的時候去學校、安親班等人多地方,就容易因頻繁接觸人群而感染腸病毒,因此各位家長尤須注意孩童的消毒工作,攜帶乾洗手就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毒,降低被傳染的風險。
腸病毒種類:腸病毒71型最危險
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,目前已被分類的腸病毒種類有五大種,以下為大家整理常見的腸病毒種類和對應的疾病
- 克沙奇A型病毒(總計共23型):急性淋巴結性咽炎
- 克沙奇B型病毒(總計共6型):流行性肌肋痛、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
- 小兒麻痺病毒(總計共3型):無菌性腦膜炎及腦炎
- 伊科病毒(總計共30型):無菌性腦膜炎及腦炎、發燒合併皮疹
- 腸病毒(總計共68-71型):手足口病
在所有的腸病毒種類當中,最需要防範腸病毒71型。因為腸病毒71型會壞損心臟或腦幹等重要器官,若沒及時控制,將會惡化成「腸病毒重症」,而最嚴重的結果是死亡。
腸病毒症狀有哪些?發燒、水泡、喉嚨痛
腸病毒症狀圖
腸病毒發燒幾度、幾天? 該怎麼辦?
感染腸病毒後,可能會持續3天發燒至攝氏39、40度,且退燒後又會再發燒。發燒是常見的腸病毒症狀,這源自於當身體處於發炎或是免疫系統與病毒抗衡時常有的現象。如果家中三歲以下孩童反覆發燒至攝氏39度,接觸到的病毒量較高,感染腸病毒後較容易引發其他症狀,建議應該及早就醫。 那該怎麼測量發燒溫度呢?目前測量體溫方式有五種,從肛溫、腋溫、耳溫、額溫到口溫。一般人的認知是,肛溫是最接近體內的中心溫度,所以量出來的體溫最準確。這觀念沒有錯,但依照衛福部的說明,不建議家長以肛溫來測量3個月以下的新生兒,耳溫也較不適合,因此最適當的方式為腋溫或額溫。
想知道小孩發燒相關應對方式,可參考:小孩發燒怎麼辦?症狀、處理方式和小兒發燒預防方法一次KO!
腸病毒噁心想吐
感染腸病毒後,噁心想吐也是常見的症狀。通常會造成感染者沒有食慾,吃不下食物。
腸病毒喉嚨痛
當腸病毒引發急性淋巴結性咽炎,此時患者會感到喉嚨痛,且咽喉處會有明顯白色斑塊。由於喉嚨痛的關係,孩童常不敢吃東西,吞嚥也變得困難。
腸病毒肌肉痠痛
腸病毒同時也會引發急性肌肉炎,造成患者小腿肌肉痠痛,但通常3~5天可以恢復。
腸病毒水泡
腸病毒水泡-手口足病
腸病毒水泡破掉怎麼辦? 會傳染嗎?
家長需注意腸病毒水泡破掉是具有傳染性的,所以不要讓小孩們相互感染,另外建議媽媽們可以讓小孩多喝水、多休息,並且密切關注小孩病情。水泡大約在五至七天後就會消退,偶爾伴隨著脫皮,但家長不用擔心,手口足病的水泡不會留下疤痕。除了以上五種症狀之外,其實還有以下五種腸病毒症狀和前兆需要留意:
- 血液缺氧或低氧:呼吸短促,氣喘,咳嗽,呼吸急促,皮膚顏色變化(臉紅),心率加快
- 無菌性腦膜炎:在嬰幼兒中最常見;也可能出現皮疹(面部、頸部和四肢)、發熱、頭痛、頸部僵硬、身體疼痛、對光敏感、噁心和嘔吐、易怒
- 紅眼病(結膜炎):眼痛、眼白出血、畏光(因不適而避免接觸光線)
- 心包炎:氣短,胸痛,發熱,虛弱
- 胸膜炎:間歇性的嚴重胸痛,通常發生在胸腔的下部。
腸病毒重症,年紀越小風險越高
腸病毒重症前兆
以上只提及5種腸病毒初期症狀,雖然這些症狀只會讓感染者身體不適,不過最讓家長們擔心的是腸病毒一旦轉變為「腸病毒重症」,就很可能危及到孩童的生命。其中以克沙奇病毒A8、腸病毒71型或是腸病毒D68型最容易引發中樞神經感染,近而演變成腸病毒重症。 腸病毒重症的前兆幾乎都伴隨著手、口、足的症狀,那些部位會出現紅色丘疹或水泡。5歲以下嬰幼兒更是高危險群,年紀越小的幼兒越容易發展成腸病毒重症。以下介紹腸病毒重症的前兆:
腸病毒重症一、嗜睡和意識模糊
腸病毒重症二、持續嘔吐
腸病毒重症三、突然的肌肉收縮
腸病毒重症四、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
當小孩沒有從事動態活動,且體溫正常時,如果心跳每分鐘120次以上,便是心跳加快的現象。
腸病毒治療方式:多休息配合藥物治療
腸病毒潛伏期為3~7天,但是大多數的腸病毒症狀,約有90%都會自癒,一週左右即可痊癒。可並不是痊癒後就代表沒有傳染風險了,腸病毒還是會透過糞便持續排出,時間約2~3週的時間。 目前市面上沒有針對腸病毒的藥物,例如針對腸病毒71型的防疫苗仍在研發中,因此還是以改善症狀為主。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症狀是較為輕微的,治療方式以退燒、臥床休息為主。而針對重症患者醫生通常會給予免疫球蛋白與抗病毒藥物,例如:腦膜炎患者須給予降腦壓藥物,以此協助幼童盡速脫離險境。預防腸病毒的4大方法

- 勤洗手,每次至少沖洗20秒,並搭配正確的洗手步驟,加強手背、手指間和指甲縫隙的清潔
- 大人應減少與小孩有過多的親密接觸,避免將病菌傳染給小孩。在進食時,也避免共用水杯與餐具
- 多攝取蔬果增進抵抗力,例如奇異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E,能緩解感冒症狀
- 注重居家消毒與清潔,尤其是兒童的玩具(尤其是毛茸茸的玩具)
- 當你去醫院探訪一個生病的人後
- 在任何的進食前後
- 使用完廁所後
- 在幫小孩換完尿布後
- 咳嗽和打噴嚏後
新生兒預防腸病毒
除了大人的預防,對於毫無抵抗力的新生兒,衛福部也有提供新生兒預防腸病毒建議,當中提到,若哺乳媽媽疑似出現腸病毒症狀時,一定要立即就醫並諮詢醫生建議,以免將腸病毒傳染給新生兒。 同時,孕媽咪們出現腸病毒症狀,衛福部也建議應該主動告知醫師,並且在新生兒出生後避免接觸,以達到良好的預防腸病毒效果。
看完以上內容,不知本篇有關 “腸病毒” 相關知識與預防建議,是否對你有所助益?!
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外,更重要的還是要預防病菌在家中存活並滋長,尤其是目前腸病毒疫情又開始肆虐,建議可以適時選用一些安全、有效的,孩童防護與抗菌產品,以有效達到抑制腸病毒生長的效果。
在這裡要向媽媽們推薦一款日本市場主流的 NTS天然抗菌噴霧.使用安全的天然成分製作,溫和有效,經過日、韓、中實驗室效果與安全性驗證,非常值得推薦給你~
哪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日本進口的 NTS天然抗菌噴霧 有哪些過人之處吧。
產品特色:
– 天然配方,不添加化學物質
– 優異的抗菌、抗病毒能力
– 還具有強效的除臭效果
– 嬰幼兒與敏感肌適用.
瞭解更多
想了解更多適合家居使用的 NTS天然抗菌噴霧?
或有任何問題,都歡迎與我們聯絡!
資料來源:
(1)腸病毒症狀: https://www.everydayhealth.com/enterovirus/guide/symptoms/
(2)腸病毒好發期: https://www.ptshb.gov.tw/jid/cp.aspx?n=8C109E0D2737BF8C&s=50BCDA277B2BEF5A